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以少胜多的战役屡见不鲜,然而有一场战役却格外离奇,就连“张八百大败孙十万”在它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。这便是南宋时期的“扬子桥之战”,13名元朝骑兵竟然一举击溃了20000名宋朝士兵,如果不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,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虚构的故事。《亮剑》中的楚团长曾说过:就是5万头猪,他们抓两个小时也抓不完。这两万宋朝士兵究竟是如何完成“此等壮举”的呢?扬子桥之战发生在南宋德祐元年春(1275年),这场宋朝与蒙古之间的战役,完全是宋朝为自己之前的错误决策买单的结果。铁木真统一蒙古后,便开始联合南宋向金国发起进攻,南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结果金国在1233年被灭,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变成了蒙古和宋朝的对峙。其实当时南宋不应该帮助蒙古,因为金国的颓势已经显现,虽然金国一直欺负南宋,但即便金国被灭,蒙古对待南宋的态度也不会比金国好到哪里去,最好的结果是让金国与蒙古相互牵制。不过南宋似乎不愿意放弃报仇的机会,灭掉金国可以洗刷当年“靖康之耻”,随着金国的覆灭,蒙古的狼子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。按照国与国之间的道义,毕竟南宋在灭金的战斗中也出力不小,最后两国在瓜分胜利果实时,应该履行当初的承诺。可金国刚刚灭亡,蒙古窝阔台却单方面撕毁了协议,只因当初两国约定将黄河以南地区全部给南宋,撕毁协议后南宋也不敢有异议,最终只能默认以陈、蔡以南为界。重新掌权的宋理宗决定出兵“收复三京”,结果完全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,被蒙古兵按在地上摩擦,蒙古窝阔台可汗于次年以宋朝先动手为由,派出蒙古骑兵开始对南宋发起进攻,从此开启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。其实当时的宋朝还是具有与蒙古抗衡的资本,蒙古内部也出现了内乱,都争相坐上大汗的位置,可惜南宋没有抓住机会,因为在宋理宗死后权臣贾似道独揽朝纲,导致南宋军队节节败退。一直到1275年,蒙古骑兵已经打到了荆州、湖北的地界,度过长江后的蒙古骑兵所向披靡,南宋的整个庙堂之中一片哀鸿。张世杰以淮南一带为屏障,在此对蒙古铁骑展开了有力的阻击战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,为了扩大在淮安地区的阻击战场,张世杰命李庭芝、姜才为统帅,带领一支宋朝士兵于扬州城附近阻击蒙古大军,扬州城外有一座扬子桥,这便是“扬子桥战役”的主战场。李庭芝接到命令后立即着手准备,通过斥候打探得知,蒙古大军要从扬子桥方向攻破扬州城,于是李庭芝带领2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扬子桥。他的计划是将大军埋伏在扬子桥附近,等到蒙古大军到来时,宋军猛然杀出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这是古代行军打仗惯用的兵法战术——以逸待劳。来到扬子桥附近后发现已有蒙古大军驻扎,不过人数并不多,并且蒙古大军的营帐外挖了很深的战壕,这分明是为了防备宋军突然袭击。到了晚上,姜才命令士兵带着石头去填平战壕,结果被蒙古士兵发现后,拿着弓箭冲着宋军一通乱射。当天晚上宋军损失惨重,第二天驻地的蒙古大军成功等来了援军,此时的蒙古大军已形成合力,骑兵营也已就位,战斗力不容小觑。南宋这一仗之所以败得如此惨烈,除了精于骑射的蒙古铁骑外,还有汉人在蒙古大军中做参军,因此他们对宋朝将领的打法颇为熟悉。当时蒙古大军由阿术统领,他的手下有一名叫做张弘范的汉人降将,在大战前夕阿术听取了张弘范的建议,决定在第二天采用张弘范的战术对抗宋军。阿术带领骑兵向宋朝军队发起冲锋,而宋朝军队采用的是“三叠阵”:最前边的士兵手持精钢打造的铁盾,第二排士兵竖起长矛,待到蒙古骑兵过来后刺向对方马匹,最后一排士兵手握弩箭,在蒙古骑兵冲锋时向他们射箭。军队两侧安排了宋朝骑兵,用来对蒙古大军实施迂回包抄的战术,这个战术对蒙古铁骑非常有效,也经过了多次实战检测。阿术刚和宋军交战没一会儿就佯装败逃,宋军一路追击至扬子桥下,此时张弘范带领13名铁骑冲出,宋军本以为这13名铁骑不足为惧,可没想到阿术败逃的大军也大喊起来,并拿起弓箭向南宋军队射了过来。这让疾行中的宋军猝不及防,以为中了蒙古大军的埋伏,纷纷开始往后逃窜,导致整个宋朝军队士兵前后撞在一起,一时间踩死踩伤的宋朝士兵不计其数,宋军将领更是在混乱中被张弘范斩落马下,张弘范带领这13铁骑在宋军中如入无人之境,姜才不得不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城中。这场战役完全是姜才输给了对方的战术安排,虽然姜才为抵抗蒙古大军作出了杰出贡献,可20000士兵被13名蒙古铁骑打垮,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。信息来源:《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》湖南出版社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